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珍宝,其一起的效果和较少的副效果受到全球宽广患者的推崇。但中药的煎煮办法非常考究,从用具到火候,先煎后下,烊化冲服,不光煎煮费时,服用带着也不方便。
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出:“凡服汤剂,虽品物专精,修制如法,而煎药者鲁莽造次,水火不良,火候失度,则药亦无功。”传统的手艺煎药办法都是运用药罐在打开状态下进行,使得煎药质量和保存成为困扰中药效果的两大难题。
长期以来,传统的手艺煎药质量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:一是加水量的问题,加水量的多少应以药物的重量、体积以及吸水能力、治疗成效而定。
但在手艺煎药的实践进程中,加水量适当难控制,按惯例一般90g应加水300ml,现在一贴药多的达800g,甚至更多,体积连22cm的药锅都装不下。假如水不加够,则药无法煎透,水加足了,煎出的药汁又大大超越,成果往往是连渣带汁都进了垃圾桶。
二是煎煮的时间问题。中药一般触及一煎二煎、文火武火的问题,这在实践进程很难控制。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,常常没有条件或没有时间煎药。煎药机的呈现可以说是中药史上一次较大的改革。